《认识比》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比》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比》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按数级读数。
2.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迁移掌握万级的数的读法,培养迁移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课件出示: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2.师:再读一读信息中的数,想一想,万以内数怎么读。(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都没有就读零)
(二)点明课题
1.课件出示:
2.师:在生活中,还有比万更大的数,这样的数又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信息中的数,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学生亿以内数的读法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整万数的读法
1.2496写在个级上
提问:读出这个数。(二千四百九十六)
2.把2496写在万级上,个级补上4个0
师:这个数你会读吗?读一读。(二千四百九十六万或二千万四百万九十万六万)
师:这两种读法,哪种简便?再用这种方法读一读。
3.试一试:3080000 40500000
师:这两个数怎么读?
4.比较
(1)师: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读法相同,只是数在万级时后面加一个万字)
(2)师:万级上的数怎么读?(读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5.练习:读出下面每组数。
34和34┊0000 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 3040和3040┊0000
【设计意图:把个级上的数移到万级上,使学生感到两级上数的读法有练习,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二)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1.出示:54621
师:这个数怎么读?读一读。(五万四千六百二十一)
2.出示:6407000 10030040 650006 34000069
(1)师:这些数怎么读?读一读。(六百四十万七千、一千零三万零四十、六十五万零六、三千四百万零六十九)
(2)师:这几个数中都有0,有些0我们就读出来了,有些0就没有读出来。我们再读一读,边读边找,哪些0读出来了,哪些0没有读出来。(教师把读出来的0描红:6407000 10030040 650006 34000069)
(3)师:想一想,0什么时候不读?什么时候要读?怎么读?(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师:我们知道万级上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那么个级哪儿的0不读,万级哪儿的0就不读,也就是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而其他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练习:做一做第2题
师:读出这些数,注意每个数里的0,要怎么读?
【设计意图:在读数的过程中,让学生慢慢体会0的读法,通过找哪儿的0读了,哪儿的没读,引导学生发现0的读法,并把0的读法还归结到万级上的数要按照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便于学生掌握】
(三)总结读法
师:再把这些数读一读。
2.小组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读。
3.汇报:
(1)先读( 万 )级,再读( 个 )级;
(2)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 不读 ),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做一做第3题
(1)师:读一读这些数?
(2)师:你怎么知道32680的最高位是万位?(可以从个位开始数,也可以分级)
(3)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快?
(4)师:对,通过分级我们可以很快地确定最高位,从而读出这个数,分级时我们一般在个级和万级之间用竖虚线分开。
(5)师:用这种分级的方法,先分级再读出这些数。
【设计意图:读数要从最高位读起,要确定最高位是什么位,分级是关键。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读数后交流方法,进而找到最简便的方法。】
2.教材第8页第3题
(二)提高练习:教材第10页第14题
【设计意图:读数要从最高位读起,要确定最高位是什么位,分级是关键。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读数后交流方法,进而找到最简便的方法。教材第10页第14题是较灵活的题目,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读数的方法。】
《认识比》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平面图形,并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设计一种互动的拼图形式手工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他们对于图形的好奇心,并通过活动中的成功体验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学生用:四种立体图形、四种平面图形、剪刀、纸。
教师用:四种平面图形、课件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思 想
动手
操作
感知
“面在
体上”
1.导入新课。(出示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小汽车。)
师:小朋友,你看到这辆漂亮的小汽车是由哪些形状拼成的呢?快来认一认、指一指吧。(例如:矩形、正方形、三角形、 ……此处隐藏20691个字……>
师:嗯,嗯。那根据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和观察,我们再次把表格完善一下,在长方体中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在长方体中最多有八条棱,长度相等。那现在同学们我们发现。长方体当中所有的特点,正方体都是具有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了解了这么多,那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大小,我们该如何来描述呢?请你想一想。
生:我可以说一说这个长方体有多长,有多宽,有多高。
师:嗯,多长、多宽、多高都与长度相关。在点、顶点、面和棱这三个要素当中,棱是可以用长度来测量的。那如果有一条棱缺席啦,你还知道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还能知道吗?那要是再少一条棱呢?还知道吗?再少一条,还能知道吗?那少到什么程度?不能再少啦。
生:一般长方体有三组不同长度的棱,每组有四条,只要三组中能各剩下一条棱,我就能描述出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师:三组中各剩一条。那要剩下这样的三条棱,你能知道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
生:能,
师:那剩下这样的三条棱,
生:也可以。
师:也可以这样的吗?
生:还行,
师:那这样的也是可以吗?
生:当然可以,
师;我们就称这样的三条棱为长方体的长、宽、高。一般情况下呀,我们选择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作为长方体的长、宽、高来进行标记。那对于正方体呢?它的12条棱都是一样长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其中一条棱的长度就知道这个正方体的大小了。
(三)小结
今天这节课呀,我们一起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大小了,一起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要素的名称,知道了他们的特点,也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课后你可以继续做一做长方体、正方体的框架,做一做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儿,相信会对你进一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很好的帮助哟。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 正方体
面 6 6
棱 12 12
顶点 8 8
《认识比》教学设计14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 、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有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3)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认识比》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
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建议:
第2~3页的情境图:是一幅较为形象的四位小朋友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估计、测量、讨论的主题图。在出示了主题图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分别估计一下课本的长、宽、厚。在估计的基础,引导学生运用测量的方法进行验证。当学生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测量的时候,就问:“你们遇到什么问题了吗?相互交流一下,可以怎么样去解决它?”从而引出毫米以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在学生掌握了这一部分知识的基础上,要让学生重点掌握1毫米的长度观念。先介绍1毫米的实例,再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找找那些东西是1毫米,以加深他们对这个长度单位的感观建立。“做一做”中的练习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说一说,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练习一中第1题,一是考查学生的长度观念,二是考查学生用毫米作单位的测量水平。在做
此题时,先让学生估测,不要急于用尺子测量。学生在判断是否是正方形时,存在竖着看和横着看的差别,可以采用转动课本的方法反复对比。判断后,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第3题,含有两项内容,一项是估计常见物品的长(或宽),另一项是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要让学生对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让学生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及时矫正,提高自己的估测能力。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在前两年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在这一册教材中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对于毫米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学过,但他们每人的学生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教材先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然后利用直尺中的毫米刻度,形象地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并让学生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是:1厘米=10毫米。接着教材通过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以及“做一做”中的量1分硬币的厚度等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