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03 09:33:07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的过程更注重“思”的过程,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课堂提问是教学双边活动的纽带,是师生互动,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以及促进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教和学的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一种教学技能。[1]

针对小学课堂提问次数过多学生忙于应付、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取代全班学生的思维、教师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的现状,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听课质量,检查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启发学生思考讲课重点、要点、难点和延伸讲课内容等。现就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出应对以下对策:

一、教师教学角度

1.有效提问必须合理安排提问对象

新课标指出“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学生要得到不同的发展”。一个班级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先提名再提问,或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比如按座位号或按点名册上的学号,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不要形成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总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也不要总叫“差生”回答,这样会花去很多时间,也会使教学节奏松弛。[2]

2.有效提问必须内容难度适中

数学教学中,教师提问一定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具体做到:一是提问要问在学生的难度适度中。提问要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又不是很难。有挑战的问题才能刺激学生思考,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而问题难度过大,往往又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二是提问要有层次性。提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新的高度。教学时,可以把难度大的问题,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引导学生量圆的周长、直径,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提问: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用什么表示?2、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3、如果知道圆的半径,你能否计算出圆的周长?为什么?4、你能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3.有效提问必须选好提问方式

提问的方式一般选择以下形式:直问――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在引导学生认识以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等学具创造出新的分数吗?反问――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反馈提出问题。如教学“9加几”计算时,探究算法时,教师问:“9加5怎么算?”当学生出现9加1,再加4算法时,教师要及时反问:“为什么要先加1,再加4?你们理解他的意思吗?”这样的反问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在掌握算法的同时体验数学的简便,激发学习的兴趣。追问――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比如教学《倍数与因数》,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会这样去教:师:请找出2的倍数。生1:2、4、6、8。师问:你是怎样找的?生1:我是这样找的,2的1倍是2,2的2倍是4,2的3倍是6,2的4倍是8所以2、 4 、6、8都是2的倍数。师追问1:还能找出哪些2的倍数?生2:10、12、14、16。生3:18、20、22、24。师追问2:找得完吗?生:找不完。师追问3: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示2的倍数的个数吗?生1:无数个。生2:无限多。师追问4:2最小的倍数是几?最大的倍数呢?生:2最小的倍数是2,2的倍数有无数个,没有最大的倍数。[3]

4.有效提问必须把握好提问时机

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项艺术活动。教师提问时,要十分注重方法和技巧,以强化学生的认知,提问要把握好提问时机,既要抓住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也要抓住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更要抓住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随意问”,更不能“惩罚问”。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便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来说,自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至少应该等待5~10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20秒左右为宜。

二、小学生心理角度

1.消除心理障碍,激励提问的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热情地为他们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学习了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重合―旋转―平移”得出公式后,有学生问“那两个不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这时可让全班的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质疑。然后,请同学们拿出手中两个不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再得出结论。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2.创设有效提问情境,激发提问的兴趣

“提问的情境”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问题情境,是指课堂上教师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引起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以求解决问题的一种课堂氛围,学记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注意力涣散时,提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能唤起他们的注意力;学生学习受阻时,如:从甲地到乙地,货车行完全程需8小时,客车行完全程需6小时,货车和客车的速度比是多少?大部分的学生会写成了4比3,却不知这是错误的答案。这时,教师点拨提问“8和6是什么条件呢?问题是要求什么的比呢?”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分析,让学生重新振奋起来继续探究。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高课堂提问技巧,培养小学生提问的兴趣,使课堂提问更加有效,更加符合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问”出精彩来。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2

一、让学生在反思中继续“探究”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反思,去探究,去发现,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活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一内容时,学生很难想到把分母去分解质因数,去寻找规律。我把一组分数抛给学生,让他们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先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这时学生发现这些分数 ……此处隐藏15251个字……p>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思维倾向,他们会产生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会有层次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产生的解决思路有的比较繁琐,有的则简洁明快。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在多样化和最优化之间找到平衡。

四、敢于标新,呵护思维自由

学生总喜欢与众不同,他们往往不满足于教师和同伴的已有经验和想法,在提出独特见解并获得肯定后会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教师要呵护这种思维倾向,因为这其实是创新意识发展的契机,是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的原始驱动力。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3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经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而此刻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经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资料。尤其对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经过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忙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上课之前我特意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忙学生对相互依存的理解,在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就不会说错了。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下头几个细节来帮忙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是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白什么情景下才能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是要学生注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能够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

3、是要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和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能够说"15是3的倍数",也能够说"1。5是0。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5是0的倍数"。在课堂中反复强调,帮忙学生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学生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就不会模糊了。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4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第三单元第一节《倍数与因数》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通过备课,我梳理出这样一个教学脉络:乘法算式——倍数和因数——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倍数。从教材本身来看,这部分知识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概念课。如何借助教材这一载体,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掌握相应的知识,让乏味变成有味呢?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一道脑筋急转弯题作为谈话引入课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例中隐藏着共同点: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2的倍数、5的倍数,学生发现2的倍数、5的倍数写不完时,通过讨论,认为用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学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

二、渗透学法,形成学习的技能。

由于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无限”、又如何有序写出来呢?我让学生尝试说出3的倍数。学生找倍数的方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诀等等。我组织学生展开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依次写,因为有序,所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响,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几个倍数是多少,因为简捷正确率高所以觉得好。如此的交流虽然花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但是学生从中能体会到学习的方法,发展了思维,这才是最宝贵的。正所谓没有一路上的山花烂漫,哪有山顶上的风光无限。

三、学练结合,及时把握学生学情。

在学生通过具体例子初步认识了倍数和因数以后,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练习中加深理解概念;在探究出找倍数的方法以后,及时让学生写出2的倍数、5的倍数,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并适时进行针对性练习,巩固新知。

课尾,我设计了四道达标检测练习,将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对本节课重要知识点进行检测,及时掌握了学生的学情。

纵观整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尝试练习、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加以引导,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训练,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高。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5

一、“倍数和因数”与“倍数和约数”这两种说法一定要分清。

“倍数和因数”与“倍数和约数”这两种说法只是新旧教材的说法不同而已,其实都是表示同一类数。(即因数也是约数)

二、为什么第十教科书上讲“倍数与因数”的时候不提整除。

也许我的头脑还受旧版教材的影响,我认为说到“倍数与因数”必须要谈到整除,因为整除是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条件,学生在没有这条件学习整除,只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稍有不慎,学生会很快误入小数也有因数;但是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教材中不提整除的好处。而我的心里却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S版教材到底在什么时候于什么数学环境下才提出“整除”这个概念呢?会不会在六年级课改才出现呢?我期待着。

三、教学2、5和3的倍数教师应注重“灵活”。

1、 在教学2和5的倍数时,是用同一种方法找出它们倍数的,学生很容易掌握,也很快就能把2和5的倍数说出,并能准确找出各自的倍数,此时,教师应把学生的思维转到同时是2和5的倍数怎样找?接着引导学生归纳出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特征,因此,让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加大。

2、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用2和5的倍数的方法去找3的倍数的特征,让学生尝试这种方法是找不到3的倍数的特征,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写出的3的倍数,要用另一种方法去归纳、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运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写些数(有3的倍数,也有不是3的倍数,而且是较大的数)让学生进行判断,这样可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得到巩固;当学生熟练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话峰一转,你们能归纳出9的倍数的特征吗?学生在教师这一激发下,他们的求知欲兴趣大增,然后教师启学生运用找3的倍数的方法,去找9的倍数的特征,学生会轻而易举地归纳、总结出9的倍数的特征。通过找9的倍数的特征,既巩固了学生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还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达到知识的巩固和迁移的目的。

3、当学生掌握了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这时应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总结,把这三个特征综合,从而得出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特征。

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灵活”两字,并且能把知识面向纵横方向发展。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