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课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05 07:14:08
四年级数学课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课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课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数学课教学反思1

1、敢于对教材进行修改整合。教材的编排意图很好,但选取的材料并不符合实际情况,黄老师根据同学们在国庆期间的游玩购物或平时看到过促销活动,甚至是购物时有过这样的体验,课前热身中请学生在moodle平台的讨论区中聊了聊自己的购物经验,平时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商店的促销形式,带着对课堂教学的热情和兴趣走进课堂。黄老师在课中创设了“单柜满100减30”的促销活动情景,请学生当小胖来选择两件衣服。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自然而然地运用了大数凑整的方法,这样的设计非常巧妙。

2、充分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教学高于生活、数学知识回归生活。黄老师制定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二点就是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中比较三种不同凑整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积累数学事实。情感与态度目标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这些目标的设定都是让学生充分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

黄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教师创设的商店促销“单柜满100元减30元”这一情境,购物时的优惠方式本身就是在运用“去尾法”或是类似的方法,所以,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亲近感,产生研究问题的愿望,很好的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用和有趣。接着根据四年级要订服装,黄老师设计了给自己选校服的尺码。这样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燃起学生研究数学的愿望。在这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了“进一法”。“去尾法”和“进一法”的情境设计都是一些生活中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中进行了三种凑整方法的对比,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建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与创设情境相呼应,最后韩老师设计了让学生通过观察超市收银条中积分问题和电费的账单,了解“去尾法”和“进一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不仅仅只存在于商场的促销和选衣服尺码这两个日常生活的场景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合理的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数学知识在这样的设计中回归到生活,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可以处处用数学。数学知识中的取近似值是生活的需要,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数据都是近似值,如我国的人口、占地面积等等。既然这一知识来源于生活,那就要为生活需要服务。

我的建议:三种凑整方法的比较,由于数比较大,可以让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前提下进行小组交流,扩大交流面,让表达强的同学带动表达弱的同学,增强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三种凑整方法的联系与区别要讲透。在考考你时,可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去尾法与进一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年级数学课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做到: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是天真无邪、爱憎分明的,充满着好奇心理。他们感兴趣的就会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反之他们则会不予理睬。本节课中,我以明明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为线索,设计了“密码门”、“密码锁”、“握手游戏”、“穿衣搭配”等一系列活动,各教学环节紧密联系了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并在数学学习中享受着快乐。

2、关注合作,尝试解决。

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与学生一起构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3、联系生活,引发思考。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事物的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排列与组合具有抽象性,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才便于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方法,从而发现排列数与组合数的规律。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我让学生们从生活经验中发现数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了解生活。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学习的是有用的数学。

四年级数学课教学反思3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有两种情况:一是0除以一个不是零的数商0,这就要涉及到被除数是0的除法;二是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要商0,用0来占位;所以本段内容我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是第二单元的教学难点,学生在计算时极易出错,而且在教师不厌其烦地纠正后学生还会出错。如:408除以4,当被除数百位上的4除以4,商1,十位上的0除以4,学生就忘了商0,个位上的8除以4,商2,于是商就变成了两位数。522除以4,当被除数个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要商0,学生也忘写,直接用22除以4而出错。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对于商出现了漏写0的情况常常是浑然不知。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学生试商是一个难点,突破这一难点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在竖式计算前,我要求学生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计算,这样可以降低错误率;在解决问题时,培养学生对计算结果或问题答案进行估计。如: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这道题学生可以把832看作800,得出平均每批大约有200人,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由学生之间的互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生试算832÷4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没有在十位上的数不够除的情况下商0占位,十位上漏写了0,得出商是28;还有的学生直接把个位上的商写在了十位上,个位上却写上0,得出商是280。多数学生在计算中得出商是208。对这三种结果,我没有急于发表意见,而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 “你认为这三种结果,哪个正确呢?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认为计算结果为“208”, 分辨的理由有三种解释:(1)有的学生通过验算的方法得出208是正确的。(2)有的学生从估计商的位数入手,得出商不可能是两位数,所以208是正确的。(3)还有的学生结合做题前的估算结果,判断208是 ……此处隐藏3396个字……倍数,找到这些数之后,也会自发地去思考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征,而不会像牵线的木偶任我们摆布。在预习作业中我还布置了另两个问题:自学书本,弄清偶数和奇数的含义;思考能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但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事,课始,我问学生,你知道这节课我们将会研究什么问题吗?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两个班中学生的回答如出一辙——“研究偶数和奇数”,有同学在位置上窃笑,我没有立即否定,接着问,那你知道什么叫偶数和奇数吗?(我的本意是在让学生作出正确回答后再顺势而导,偶数和奇数都是与哪个数有关,哪我们这节课只是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吗?让他自己发现回答的不全面)可没想到的是又来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2 的倍数是偶数,5的倍数是奇数。既然学生的预习效果如此不理想,我决定临时改变教学策略,跳出“学程导航”的模式,重新用老方法让学生在课上再一次经历探索的过程。但是从课堂的练习看,问题还是比较严重。

于是我就有些困惑,究竟是我的教学安排出现了问题,还是在预习作业的`布置中语言的交代上不够清楚呢?我们虽然主张“先学后教”,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提倡整体预习。但我还是认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还是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在老师的引领下合作探究,而一味盲目地让孩子独立研究,而老师又不在旁边加以及时的指导和纠正,而在认知形成的初始阶段,一旦在认识上有偏差产生错误的结论,再想反它纠正过来往往是很困难的,因为第一印象很重要。现在强调课前预习我并不反对,毕竟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更明确了,长期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肯定会得到提高,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上有些弱化,另外,缺少了在具体的情景下学习,总觉得知识的习得过于直接,学生容易遗忘。因此,数学预习应因学习内容而宜,因年级而宜。

四年级数学课教学反思6

一、关注经验、有效互动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新课标也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线的认识》一课是第二单元的起始课,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我在思考,直接进入线的认识,曾听过,一位教师的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学生没有兴趣,感觉到很生疏,于是,我就从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捕捉学生头脑中对线的印象。新课伊始,出示线团,激起学生对线的认识,由此,学生想到了光线、直线、曲线、射线、线段。学生对线的认识不是一张白纸,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抓住这一点,一个有效的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线呢”,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生成出线的分类。可以说:教学设计要从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有利于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更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二、适机追问、有效互动

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逐步形成了“对话”意识,教师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实现着生命的涌动,与学生平等交流不失时机的追问,沟通、合作、有效互动。“对话”是一种师生互动方式,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适机追问,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和学生间构建平等和谐的对话,是转变教师角色的表现。在认识线段时,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从实物中抽象出线段,抓住这条线有多长,引发学生思考,一位学生说出正好是11厘米,教师抓住,这一生成的教学资源适时追问:“你是怎么量出是11厘米的?”学生正确表述。从而引出线段是有固定长度的直线是有两个端点的。追问要用在关键处不能提出琐碎的小问题,只有精当的追问,才有利于学生思考、有利于师生有效互动。

三、经历过程、有效互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场。”这两种教学方法,我更赞同于后一者,本节课我就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渔场,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线,动手画线,发现交流线的特点,生生间进行交流、合作。最终发现线的特征,有人可能会说,这三种线,直接告诉学生概念及特征,干吗还要费力去发现呢?其实让学生不但知道三种线的概念,还要知道三种线的来历,知道线与生活中的线的联系,了解三种线的特征,知识是线的概念和特征,而获得线的认识过程与方法就会积淀小数学的思考,数学的解决问题的大思路。新、旧课程都有线,处理思路大不同,加上发现与探究,就加大了线的含金量。那就是在经历新知形成的过程中,师生间,生生间有效互动,学生的数学思考力、表达、倾听、合作、质疑能力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师生间,生生间有效互动中,出现精彩的生成,找准“课眼”,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四、改变方式、生生互动

新课标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本节课,在教学线段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它有什么特点?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汇报,生生间交流、补充、倾听,一生说有两个端点,不能无限延长,一生补充说:“必须是一条直直的`线”,一生又说:“线段是有头有尾的。”教师抓住时机板书重点词语,共同总结出线段的特征,在认识三种线是,通过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线,在本子上画出来的过程,就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认识三种线的区别和联系时,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

所以说,改变教师的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有效互动,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多种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力,追求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综观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说前松后紧,学习前两种线时间占得多,学习直线时间有些紧。有时教师给学生一些暗示,不利于学生思考,比如:把什么是直线及直线的特点直接告诉学生。

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要克服这些不足,追问的问题设计在精当一些;学生能表述清楚的,教师不能给过多的暗示;课堂节奏要快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落实好三维目标。

四年级数学课教学反思7

今天教学的内容比较简单,考虑到班上学生最近学习有点浮躁的事实,我没有按照书上面的例题设计,而是自己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去年运动会我们四年级四个班的跳远平均成绩如下......请你们讨论一下你们自己比赛的名次先后。由于学生对自己的名次很感兴趣,因此迅速的融入了讨论的氛围之中。

结合四上学习的大数的大小比较,学生们很快的讨论出来了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其中小数部分要从高位开始比较,当相同数位上的数字相同时候,在依次比较低位......方法基本上都能掌握。学生在写作业时候存在两个问题:

1、对于小数数位不同的时候,由于粗心和抢时间,导致看错;

2、对于数字相同,数字顺序改变了的小数大小比较容易犯错。

这两点让我思考:学生学到多少知识,很大程度上并不单单取决于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大小,很多时候跟学生的学习习惯密切相关,因此,这个是老师不可忽视的问题。

《四年级数学课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